【文史散論】試論清康熙年間福建水師主要戰事及林賢的貢獻(一)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物產富饒,海洋資源豐富,有比較方便的航海條件。古代福建對外貿易也比較發達,但自明中期有倭寇禍亂,福建的對外貿易受很大影響,而海疆軍事地位的重要性卻日益凸顯,明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殖民者接踵而至,不斷騷擾,后經歷海禁,又設置水師,剿水寇,御外患;清代沿襲明代,并推進水師的建設。福建水師是清王朝水師的主要力量。在清王朝康熙年間的水師復建中,林賢受復建水師的首任提督萬正色的器重,后來又受有專征之權的水師提督施瑯的賞識,長時間在福建水師中任要職,經歷過多次海戰,屢立戰功,鎮守沿海最重要的陣地海壇,是福建水師中很有指揮能力和實戰經驗的重要總兵官。

清王朝在福建建設水師是有其特定背景的,清兵入關后,強勢南進,然而,東南鄭氏集團堅持反清,一直是清初統治者的心腹大患,為平息東南之亂,順治帝采取剿撫并用政策。康熙帝繼位后,平了“三藩之亂”,重置閩、粵兩地駐防,厲行海禁和遷界,實施海防全面封鎖。同時,著力推動招降政策,以顯官厚賞瓦解鄭氏軍隊。清廷在與鄭氏集團的對抗中逐漸建立起福建水師。而在水師恢復建制的過程中,林賢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屢次升職,是福建水師屈指可數的重要將領之一。
從順治朝至康熙朝前期,是福建水師籌劃建立期;從康熙中后期到雍正朝是水師擴展期;到乾隆朝時進入完善階段。清軍水師建設耗時百年,一步步強大起來,當然,到了慈禧太后主政的后期,清水師又衰落了。順治朝時,入關后的清軍利用明降將,籌備水軍,到康熙朝早期,已經能組織其水師戰船與鄭氏集團作戰,但當時是敗多勝少。當時的水師駐防,以泉州、漳浦、福寧互為犄角,而提督居中節鎮。同時,又設同安鎮、興化鎮、左右路總兵官為補充。后來一度撤了水師提督,康熙十七年(1678年)又恢復。在之后幾年的平澎、臺戰斗中,水師發展很快。到了雍正朝,廣置水師,添加艦船,戰斗力大為加強;再到乾隆朝前期,水師的后勤保障和相應制度進一步得到完善。比如,在營房建設上,當時閩浙總督郝玉麟在題本中提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閩安水師協右營按左營標準新建兵房五百間”,營房規模已經不小了。在軍需方面,當時已在廈門設有制造火藥、軍械、火炮和船只的工廠,造抬槍、火繩槍、大刀、盾牌和各式各樣的長矛。
(來源:晉江史志2013.4)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