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散論】安海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略(7)
由于經濟的破產,加以封建軍閥的戰禍連年,搶奪,拉夫以及國民黨反動統治時代的苛捐雜稅,強抓壯丁。因此,安海人為逃避災難而出洋的,與以前的正常出洋,顯見大量增加。據1937年出版的《安海鄉土概況》的記載:“本市(安海)旅外人數,據最近戶口調查,統計一千四百余人。此外全家移出者,且未記入。故除往國內各地外,出洋華僑,尚在千人以上,其間往新加坡者占多數,次為岷尼拉、泗水、檳榔嶼,再次為宿務、咬牙鄔、三寶垅、太平、紅沙、香港,其余為安南、暹羅、仰光、山打根、巨港、日里、坤甸、怡朗、三寶顏、獨魯方等,亦多有我安海人。”


據上引的記載,安海人前往海外的,自明朝以來,都是經呂宋的多,但引了1937年的記載,反觀新加坡占多數。這原因是因為菲律賓自被美國占領后,華菲人民的融洽,于他們統治是不利的,因此進行離間,制造菲人的仇視華僑,并于1920年設立移民律,就是俗稱要“大字”手續。同時不準華工進口,只許商人、牧師、教師、學生四種人入境。因此華人到菲的,要遭到種種的限制。那時新加坡剛在開發,英國殖民者正想利用華工的忍勞耐苦的勞動精神進行建設。因此對華人入境不加限制,甚至華人有被賣豬仔出洋的情況。因此,前往新加坡的反見增加。
(來源:晉江史志2008.1)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