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國主義的鐵蹄侵到中國來,鴉片戰爭的結果,廈門成為通商口岸,這與安海對外直接通航,起了一定影響。而時代的前進,交通工具的改革,從前出洋乘坐的帆船,已不適用。加上安海海港的淤淺,大輪船無法通航,廈門既開為商埠。因此出洋都改從廈門,貨運也都由廈門轉發,安海對外直接通航,便被廈門取而代之。可是,安海是晉江海港最接近廈門的,大輪船雖然不能直航,帆船來往安廈,則屬便捷。因此,晉江出入國的都由安海轉口。就是泉屬一帶,也都以安海為轉接站。這便促使安海對外交通的活躍。自從光緒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897~1898年),安廈小輪船的通航,安海對外交通,更成晉江到廈門出國首要的港口。雖然后來泉州也有直接與廈門通航的小輪船,但不及安海的便利,旅客都愿意從安海出口。物資交流也隨之頻繁,商業因此興盛起來,成為泉屬一帶一個大集鎮。正如《同安縣志》卷六所說:“按同邑素稱富境,因廈門開設商埠,舶來品充滿街衢。內地若安溪、南安、德化、大田,皆由同安街市貿易,商業頗有起色。清光緒年間,廈商創設小火輪船,交通轉為便利,安、南、永各商戶遂向晉江之安海交易。安海商業繁盛,而同城之商業,日就凋零,今僅存十之一而已。”
(來源:晉江史志2008.1)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