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茂七
鄧茂七,沙縣人,于明正統十三年(1448)四月在沙縣領導農民武裝起義,“凡遠近至者,皆附其黨”,“他縣游民皆舉金鼓器械應之”。起義軍先后攻占了光澤、邵武、順昌等縣城,控制了整個閩西北地區。為了進一步擴大斗爭范圍,于各縣建立地主政權,擴充隊伍后,鄧茂七即決定率領主力進攻延平(今南平),并令部將陳敬德、吳都總率領一部分義軍進攻泉州。
進攻泉州是整個戰略計劃的重要部分,因為泉州自宋、元以來即是東方大港,是福建中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泉州自入明以來,由于官僚荼毒百姓,豪強、地主瘋狂兼并土地,經濟情況日益惡化,出現“黃云遍野,玉粒盈腴、十九皆大姓之物”的嚴重局面,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宣德(1426)以后,南安縣“民逃過半,戶不滿三十,田地日荒”,其他縣的情況也十分嚴重。一遇兇年,更是“嗷嗷待哺”,“餓殍遍野”,農民的不滿情緒日益加劇,“弱者轉死溝壑,強者鋌而走險”,或者上山為“寇”,下海為“盜”,或者醞釀潛伏,伺機待發,泉州地區的形勢非常有利于起義軍開展活動。
義軍于起義當年的冬天,從尤溪的古跡口界逾大官嶺進入德化縣境,占據縣治(當時德化還沒有縣城),“燒毀公廨,結寨山谷,遠近聞風降附”,接著從天馬塥至蘇坑隘等地攻入永春。義軍又出奇兵從安溪繞道進襲泉州。此時泉州府城正值空虛,衛所之兵一時調動不到。“群盜四起”,民情騷動,“守將不敢御”。由于將吏不聽令,泉州知府熊尚初束手無策,只得與晉江縣主簿史孟常及陰陽術士楊仕弘分領兵丁數百,迎戰義軍于古陵坡(現磁灶鎮五龍村)。然義軍人多勢眾,“乘勢長驅,軍民鳥散”。一場激戰,官兵大敗,熊尚初及其屬下官吏均被俘,并被義軍就地處決。
熊尚初被殺后,尸首被當地民眾埋在附近的山頭上。府志載:“泉州太守熊尚初墓在三都(今磁灶鎮)杏田山。”后來明統治者為了祭祀那些從熊尚初而死的士兵,在晉江三都建“國殤宮”;并在古陵橋西邊建“衛民祠”,以祭祀熊尚初。現“國殤宮”還保存著,“衛民祠”已毀。1984年10月,晉江縣博物館在磁灶錦美村普查文物時,發現一方由明朝書法家張瑞圖撰寫,記載明正統十四年間郡太守熊尚初率兵力戰鄧茂七起義軍,在晉江古陵坡陣亡事跡的石碑。此碑長2米,寬1米,全文251字,是晉江縣發現的古碑中最完整的一塊。
鄧茂七起義軍奇襲泉州成功,嚴重地打擊了明朝在泉州在統治力量,大大鼓舞了泉州人民的斗志,其影響十分深遠。直到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年),泉州所屬各縣仍然時常有零星的農民起義發生,這可說是鄧茂七起義的遺響。
(來源:晉江文史散論)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