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散論】安海育嬰堂史話
泉州地區旅外華僑最早創辦的慈善事業,當推晉江安海鎮的育嬰堂。
在封建時代,由于重男輕女的觀念作祟,棄嬰現象十分嚴重。清代前期,泉州一帶棄嬰尤甚。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僅安海近郊的棄嬰有據可稽者就有453人。當時泉州有些社會人士出于憐憫之心,創辦了“養生堂”,收養棄嬰。最早的養生堂是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創辦的,但不久即因經費不繼而停辦。安海育嬰堂是道光二十四年由生員倪人俊倡辦的。倪人俊仁慈好善,他見野井山溝棄嬰狼藉,動了惻隱之心,遂倡辦育嬰堂。是年,他毅然渡洋,到新加坡、泗水、菲律賓籌募經費,華僑聞風而動,踴躍輸將,使育嬰堂順利建立。
育嬰堂起初也叫“養生堂”,旋即改名“育嬰堂”,址設朝真境,即今安海東大街西段—舊名“大埕頭”??と擞逢悜c鏞特為該堂立了“廣廈萬間”之匾,并撰聯:“小子何辜,忍令呱呱而泣;眾人有母,何況煦煦為仁?!?年后又新撰《育嬰堂序》。時任晉江知縣的高鴻飛,亦為該堂贈聯兩對,其中之一寫道:“生女勿悲酸,隘巷寒冰,忍見呱呱遭短折;吾民同胞與,解衣推食,須從幼幼積陰功。”
安海育嬰堂之設,為當時閩南僅有的拯嬰慈善機構,專門收養女嬰。據《安海志》記載:當時“凡晉、南附近有抱女嬰至堂者,一概收容,雇乳母哺育。有人抱作苗媳(即童養媳)或養女者,須托本街店保,方許抱去,不取分文酬謝”。為了辦好這一慈善事業,育嬰堂設立董事會,推舉倪人俊為首任董事長,掌管堂務,建立收容、領出、保育、財務等制度。這些管理制度沿用至今,堂中還保存數百本清冊,記載100多年來所收養的2萬名嬰兒的有關資料。
倪人俊之子倪孫廉繼承父志,從光緒十七年(1891)接任第三屆董事長起,數十年如一日,以堂為家,努力工作,嚴格執行財務制度,深得僑界信任。育嬰堂由于抗戰期間僑匯中斷,加上抗戰勝利后物價飛漲,辦堂經費十分缺乏,百年慈善事業大有停業之虞,幸得旅菲、旅港鄉親及時募集巨款,于1948年6月由倪一農(倪孫廉之侄)回鄉主持擴建堂址、革新堂務、改組董事會等事宜,才使該堂扭轉困難局面。據該堂統計,從1844年至1949年,共收養女嬰21504人,平均每年達204人。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全力支持該堂經費,派干員進堂加強領導,歸屬晉江縣民政科管轄,改名“紅嬰院”。后來由于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思想認識提高,棄嬰銳減,收容日稀,育嬰堂終于完成它的歷史使命,于1963年改為養老院,兼收孤兒殘童。殘童收養長大后,由政府安排到民政部門的福利廠工作。
倪人俊和他的兒子孫廉、侄孫一農,祖孫三代人相繼為育嬰堂盡心盡力,在晉南一帶及海外鄉親中傳為佳話。他們一家的慈善業績,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來源:晉江文史散論)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