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復臺詩意誰能識(3)
詩中高度贊揚了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性勞動建造橋梁的英雄氣魄,他們“不信君謨真夢醋”。君謨是宋代主造洛陽橋的蔡襄的字。民間傳說,蔡襄造洛陽橋時,橋基屢為海潮所毀,乃遣一皂隸投牒海神,加以譴責。隸不敢違,懷牒醉臥于海濱,意待潮來卷去而死于海中。醒后,仍臥原處,而譴牒已失,回文為一“醋”字。隸歸報,蔡襄詳解其意,遂于“二十一日酉時”動工,橋卒成云云。而建造五里橋時,不相信有海神可以幫助,完全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性勞動。在十二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在沒有現代建橋技術裝備的條件下,能建成如此工程巨大的長橋,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性才能;在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立礅建礎方面,也表現了高超的智慧。安海灣是一個內海,形狀像個袋子,南北狹長,口小腹大,石井和白沙嘴之間是袋子口,海面寬不到一公里,而灣內海域則展寬到三公里以上。漲潮時海浪洶涌澎湃,但進入海灣內要經過狹長的海門,海流受到明顯的約束,流速放慢,變得風平浪靜;退潮時,潮水因受海門的阻滯,流速也比海灣外面慢,從安海灣外海流帶至灣內的泥沙不易被退潮的海流帶出海外,使得安海灣淤積很快。南宋時代,安海港一帶的海域已經淤積成海灘地了。雖然安海、水頭之間海域寬闊,但已經不是深海。這樣,就為建筑安平橋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條件。同時,安平橋建于安海灣的內端深處,這里已是洶涌的海流的余波。無論是海流的流速或海上風力,到這里都放慢或減弱。沒有狂風惡浪,給建橋提供很多方便。建橋者根據海域的深淺,海流的急緩,設計不同形狀的橋墩和寬狹不一的橋孔。在水流較緩、港道較淺的安海一側海域,建長方形橋墩,橋孔一般在四、五米之間;在水域較急、港道較深的水頭一側海域及中亭海域則建船形橋墩,橋孔長至七米以上,最長達九米多,以利于分開水勢,減少對橋墩的沖力。在水頭一側的船形橋墩中,有十六座是南北雙向,有三十四座則是單向朝北的。在港道最深,而且海流退潮流速(自北向南)比漲潮流速(自南向北)為大,且水勢洶猛的情況下,建造朝北的船形橋墩更能有效地分散水勢,使急流化為緩流。據私乘譜牒記載,建橋的巨石多從金門島開采海運而來。建橋者趁著潮落,把一塊塊石頭砌起橋墩;趕著漲潮又利用海水的浮力,將石板托起,依次鋪架橋面。就是這樣長年累月地與風浪搏斗了十四個年頭,終于完成了這座工程巨大的梁式石橋。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在視察五里橋后,對其建橋技術給以很高的評價。
(來源:晉江史志2008.1)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