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橋成陸上橋,
鄭藩舊邸縱全消。
英雄氣魄垂千古,
勞動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謨真夢醋,
愛看明儼偶題糕。
復臺詩意誰能識,
開辟荊榛第一條。
五里橋原名安平橋,南宋時建,在晉江的安海和南安的水頭之間,因為它的長約五里(華里),所以俗稱五里橋,素以“天下無橋長此橋”聞名中外,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也是世界現存古代最長的梁式石橋,全橋用花崗石筑成。它以古橋梁建筑特有的價值,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老來考察時,由于長年失修,原建筑損毀嚴重。加上年代久遠,山移谷變,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躍進”和“以糧為綱”等號召的影響,當年碧波萬頃的海灣被攔腰斬斷,圍墾種糧,橋下沙土堆積,使這座海上橋變成了陸上橋。郭老可能對這種意外變化感到惋惜。1978年經中央批準重修。1979年中央和省撥款140萬元。1980年由泉州市文管會主持修建。自1981—-1985年,歷時五載,始全面修復原貌。不但修復了橋墩,補齊了橋板,恢復了橋欄,而且把橋之兩側沉積的泥沙挖出形成各寬30米的水道,蓄以海水,從而重現了“長虹臥波”的壯觀。使陸上橋又成了水上橋。同時在橋的南面50多米處開辟一條新公路,以絕車馬繼續在橋上通行,從而更有效地來保護這座舉世聞名的古橋。如果郭老能看到這一情景一定十分高興。
(來源:晉江史志2008.1)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