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大陸與臺灣連成一體,中更新世以后,由于地殼的變動,臺灣才和大陸分開。臺灣早期住民的大部分是由大陸東南沿海渡過臺灣海峽,直接進入臺灣定居的,成了泰雅、賽夏、布農等族的祖先;另一部分是從東南亞島嶼渡海進入臺灣居住繁衍,成為凱魯、雅美、阿美等族的祖先。許多中外學者認為,臺灣先史的基礎是中國大陸的文化。
三國時代,東吳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0000多名官兵到達夷州(臺灣),前后經歷一年多時間,因水土不服而返回。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寫道:“夷州在臨海的東南,那里沒有霜雪。夷人住在山上,山頂有越王的遺跡。夷人各有首領,分劃土地,互不統屬。生產五谷,食用魚肉,用青石作刀、斧、箭矢。打仗時,獵取人頭,掛在木柱上,以表彰他們的戰功。用擊打木鼓的辦法召集人民,人們聽到聲音就會趕來赴會。”
隋煬帝命令羽騎尉朱寬與海師何蠻帶兵到達流求(臺灣)。第二年又令朱寬去招撫未成,只帶回當地一些衣物。再過兩年又派武賁郞將陳棱率兵去招撫,遭到拒絕,俘虜千人而歸。宋代,朝廷開始派軍駐守澎湖列島,并設立巡檢司。明朝嘉靖、萬歷年間,大陸沿海很多商船和漁民進入臺灣本島。他們搭寮居住,成為常住居民,并傳入大陸語言和文化。
(來源:晉江史志2008.1)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