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立國之初,連年用兵臺灣,晉江地處攻臺前線,軍需征用尤煩。且晉江古稱“奧區”,年征賦“銀凡三萬九千三百兩有奇;米凡二千五百七十三石有奇”。其時,晉江賦重民貧,且戶納之數不定,賦納多弊,往往無法如期完成。征賦官吏時召糧長,鞭笞懲罰,糧長不堪忍受,則雇貧困之人代替受罰,持鞭者與受鞭笞者都按鞭笞數取得酬金,因此,征賦之費日增而稅賦卻更多拖欠。昔衙門征賦,按賬簿記載派遣差役,立定期限,按時考校,如逾期未能完成,既加杖責。卻不問花戶實際情況,狡猾的花戶因不納稅賦而連累糧長,而愚笨老實花戶不知應納之數,任憑糧長“飛甲移乙,弊端滋起,莫從稽查”。衙吏手握拘捕追押之簽,漁利鄉里,閭井騷然。
蔭坤一上任,問民疾苦,鑒前失而反之。針對征收賦稅的弊病,采取了相應措施:一、在衙門里召集各糧長,令開列出晉江各都、圖應繳丁米數目,散數相加后與總數是否符合,直至完成。二、命令糧長臚列轄下花戶姓名及應納糧額,如“某產若干,歲應納鏹若干”等,明確一致,真切無疑后,才造具細冊,貼榜公示,使糧長無法隱瞞實際戶數及糧額。三、令花戶各領印單自己填寫完整,安撫稅賦尚未上交完成的花戶不用憂慮,未交的也免疑懼?;☉舾髯越患{,有來不及完成的,又令其自為限期交納,于是,出現花戶爭先恐后交糧的境況。四、清代賦稅制度,交納賦稅是用實物或者銅錢上繳,但是官府押解稅款卻是銀子,結果就是實際的稅率取決于需要多少銅錢或實物折算成定額的銀兩。而銀兩銅錢的比價一直在上升,最后得利的是官府和投機者,倒霉的是所有交納賦稅的花戶。蔭坤其時定下收銀子或銅錢的標準:“紋銀一當一,餅銀一兩補色七分,銅錢如市價折收,一從民便。新谷登場,納谷納草,俱得準市價為征收,民益便之?!?/span>
(來源:晉江史志2008.1)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