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當時的習慣,對有錢人的稱呼要在名字后面加個“官”字,所以都稱陳起彬曰“彬官”“陳彬官”。有個“陳彬官發跡”的故事說,陳彬官原本很窮,家中幾分破沙地在西資寺后,一年到頭收成無幾,有如俗語所說的“大麥收一矸,小麥收一瓶”,常要餓肚子。一日,陳彬官耕作之余,就近在石佛腳下小憩,因心生感嘆,遂向佛像禱告,望指一條謀生之路。他將鋤頭立在地上,暗自許愿,鋤頭倒向哪一方就奔那一方“趁食”(即謀生)。禱告才畢,鋤頭“撲”的一聲倒了,鋤柄正指南面,南面正是一片茫茫的大海,難道神佛讓他出海?陳彬官知道,祖祖輩輩就有出海謀生的習慣,只是有的出洋后音信全無,死在風波浪里或異國他鄉;有的衣錦還鄉,回來起大厝修祖祠。他決心出外一搏。稍作收拾,他帶著個包袱頭在圍頭港上了船,那是一艘開往廣州的船,反正是往南面走,目的地是哪里對陳彬官都一樣。在廣州,陳彬官終于謀得一份在洋行打雜的活路,薪水不高,但總算有個糊口之處,還可以學一點生意經。有一日,掌柜正在結賬,陳彬官在一邊端茶伺候,眼睛一瞥,見掌柜把一個算盤珠子撥錯了檔,陳彬官提醒了他。掌柜重撥了一遍,依然撥錯了,陳彬官再次指出。掌柜可不服氣了,說:“我撥了半輩子算盤,還會不如你一個端茶掃地的?如果這筆賬我算錯,你算對了,差出來的錢歸你!”陳彬官笑了笑,接過算盤一撥拉,算出個準確的數目,和掌柜算出的差了好幾千元。那掌柜也是個好人,不但真的把幾千元給了陳彬官,還提拔他管賬,讓他在洋行里占有股份。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好,成為廣東十三家大洋行之一。陳彬官也成了廣東有名的富豪。
又有個傳說,專說陳彬官與西資巖的因緣。為什么佛祖特別關照陳彬官呢?原來是善有善報。早在陳彬官困守家鄉種田時,他就好行善事,有一回他正在西資巖后耕作,突然天色一黑,風起云涌,銅錢大的雨點“啪啪”落下來。陳彬官一時沒帶雨具,趕忙要往家里跑,無意間一回首,卻看西資巖那3尊大佛,因廟宇倒塌,正無遮無蓋地在那里淋雨,雨點“啪啪”地打在佛頭上,像打在陳彬官心頭。陳彬官便從家里找來3頂大斗笠,好不容易爬到高巖上,為3尊大佛蓋上斗笠。回家路上他又發現,剛才干涸的一條山溝積滿了水,這攤積水正橫亙在大路上,會給行人帶來諸多不便,于是陳彬官就從附近搬來六七塊大石頭,按行步的尺寸擺在水中,讓行人過往不會濕腳。這些無意中做下的善事,就讓神佛記下來了,托夢給陳彬官,贊揚他“獨造三寶殿,自建七星橋”,要給他好報應。后來,陳彬官果然出洋到廣州發了財。他盤算,我只是給石佛蓋上斗笠和搬幾塊石頭讓人墊腳就有這么大的回報,要是把西資巖寺重建了,還不知給多大的富貴呢,于是出資修了西資巖寺。誰知過后卻沒有多大的影響,他為此去問一位高僧,那高僧只給寫了一個“心”字,反復思慮了好久,陳彬官還是不懂,最后還是那高僧告訴他:自覺行善和帶有求利的心行善所得的回報當有所不同。
(來源:晉江勝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