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福建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十四屆〕第三十八號
《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已由福建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于2025年3月25日通過,現予公布。本條例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5年3月26日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農產品產地
第三章 農產品生產
第四章 農產品銷售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包括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農用薄膜等),《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對農業投入品,《福建省食品安全條例》對食用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已經作出規定的,應當遵守其規定。
糧食收購、儲存、運輸環節的質量安全管理,依照有關糧食管理的法律、法規執行。
第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督管理體系,加強網格監管員、協管員隊伍建設。
第四條
(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來源于種植業、畜牧業的初級產品從種植、養殖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者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負責職責范圍內的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質量以及使用的監督管理,負責畜禽屠宰、生鮮乳收購環節的質量安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置的監督管理;
(二)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負責來源于漁業的初級產品從養殖、捕撈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者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負責職責范圍內的水產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獸藥等農業投入品在水產養殖環節投入使用的監督管理;
(三)林業主管部門負責來源于林業的初級產品從種植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
(四)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開展與食用農產品相關的食品安全事故衛生處理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五)糧食和儲備主管部門負責糧食收購、儲存、運輸環節糧食質量安全和原糧衛生的監督管理,負責政府儲備糧和政策性糧食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六)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者生產加工企業后的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工作。
第五條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加強對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知識宣傳、教育和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引導,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協管員開展工作。鼓勵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具體措施和要求納入村規民約。
第六條
第七條
第八條
第九條
第二章 農產品產地
第十條
(一)工礦企業周邊的農產品生產區;
(二)污水灌溉區;
(三)大中城市郊區農產品生產區;
(四)重要農產品生產區;
(五)基本水產養殖區;
(六)其他需要監測的區域。
第十一條
鼓勵社會力量對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資金和技術投入。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實際,組織建立布局合理的農用薄膜、農藥包裝等廢棄物回收網絡,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全面推進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第十三條
對依法劃定為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的,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村、海洋與漁業、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設置標示牌,標明禁止生產區域的地點、四至范圍、面積、禁止生產的農產品種類、主要污染物種類、批準單位、立牌日期等內容。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損毀標示牌或者變更標示牌內容。
因污染被劃定為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給農產品生產者造成損失的,由污染責任人依法予以賠償;污染責任人無法確定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給予適當補償。
農業農村、海洋與漁業、林業主管部門發現農產品問題可能涉及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破壞的,應當及時通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第十四條
因發生污染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農產品產地污染的,污染責任人應當及時采取控制措施,并立即向農業農村、海洋與漁業、林業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部門應當立即進行調查處理,并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對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
污染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相關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污染擴大。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農產品產地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修復活動應當優先采取不影響農業生產、不降低生產功能的修復措施,阻斷或者減少污染物進入農作物食用部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第三章 農產品生產
第十五條
第十六條
第十七條
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等應當及時為其成員提供生產技術服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
第十八條
(一)農產品的名稱、品種、規模;
(二)使用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日期;
(三)動物疫病、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
(四)收獲、屠宰或者捕撈的數量和日期。
農產品生產記錄應當至少保存二年。禁止偽造、變造農產品生產記錄。
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已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家庭農場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生產銷售臺賬,采集、留存生產記錄、購銷記錄等生產經營信息。
鼓勵其他農產品生產者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和銷售記錄。
第十九條
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并推廣應用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信息監管平臺,引導農業投入品的生產者、經營者在農業投入品信息監管平臺登記,推動農業投入品的經營者建立電子銷售臺賬。
第二十條
農產品生產者應當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規、國家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或者休藥期的規定,不得超范圍、超劑量使用農業投入品,不得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業投入品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生產者使用符合要求的生物農藥、有機肥料、微生物肥料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等農業投入品,采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生產技術。
第二十一條
第二十二條
支持建設閩臺農業合作示范區,推動兩岸農產品標準互認。
第四章 農產品銷售
第二十三條
儲存、運輸對溫度、濕度等有特殊要求的農產品,應當具備保溫、冷藏或者冷凍等設備設施,并保持有效運行。
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委托運輸食用農產品的,應當對承運人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進行審核,并監督承運人加強運輸過程管理。
第二十四條
第二十五條
從事農產品收購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規定收取承諾達標合格證或者其他質量安全合格證明,并通過留存原件、復印件或者拍照等方式予以保存,至少保存二年;對其收購的農產品進行混裝或者分裝后銷售的,應當按照規定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如實做好開具記錄,記錄至少保存二年。
第二十六條
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海洋與漁業、林業主管部門建立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與一品一碼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并行系統(以下簡稱并行系統),并確保追溯信息在相關部門間有效共享。
第二十七條
(一)食用農產品的收獲、屠宰、捕撈的日期;
(二)食用農產品的名稱、產地、數量、銷售日期以及購貨者名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地址、聯系方式等;
(三)食用農產品的承諾達標合格證、自檢合格證明,以及畜禽產品的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等合格憑證。
鼓勵和支持農戶銷售食用農產品時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或者通過并行系統生成追溯憑證。對于農戶未提供承諾達標合格證或者其他農產品質量合格憑證的,鼓勵銷售企業進行抽樣檢驗或者快速檢測。
承諾達標合格證、追溯憑證樣式,由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海洋與漁業、林業主管部門會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制定并發布。
第二十八條
鼓勵食用農產品經營者在柜臺、攤位或者產品銷售網頁的顯著位置展示追溯憑證。
第二十九條
第三十條
采用視頻式展示的,可以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展示,或者將視頻信息上傳至其加入的網絡服務第三方平臺。
網絡服務第三方平臺應當為視頻信息上傳、社會公眾觀看提供接口、展示頁面。
第三十一條
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應當建立對平臺內經營者及其發布的商品或者服務信息檢查監控制度,發現存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的,應當依法采取必要的處置措施,保存有關記錄,并及時向平臺住所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二條
第三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土壤環境監測、風險防控與修復等土壤污染防治情況納入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年度報告,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依法接受監督。
第三十四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發現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職責及時通報所在地農業農村、海洋與漁業、林業主管部門;接到通報的部門應當根據通報信息依法處理:
(一)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已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家庭農場、畜禽屠宰廠(場、點)、從事農產品收購的單位或者個人未按照規定出具承諾達標合格證或者追溯憑證;
(二)承諾達標合格證或者追溯憑證存在虛假信息;
(三)附具承諾達標合格證或者追溯憑證的食用農產品不合格;
(四)其他有關承諾達標合格證或者追溯憑證違法違規行為。
農業農村、海洋與漁業、林業主管部門發現前款第二項、第三項情形的,應當及時將相關食用農產品的流向信息通報所在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流向信息,予以追查并依法處理。
第三十五條
第三十六條
第三十七條
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海洋與漁業等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考核合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的監督管理,組織開展監督檢查、能力驗證和復查比對。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做好監督檢查的協調工作,對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監督檢查可以一并完成的,應當組織相關部門實施合并或者聯合檢查。
第三十八條
采用國家規定的快速檢測方法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檢測時,被抽查人對檢測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檢測結果時起四小時內申請復檢。復檢不得采用快速檢測方法。
申請復檢期間,經當地農業農村、海洋與漁業等主管部門負責人批準,對可能滅失的農產品可以先行登記保存。先行登記保存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銷毀或者轉移該批次農產品。
第三十九條
復檢機構出具的復檢結論為最終檢驗結論。復檢結論與原檢測結論一致的,復檢費用由申請人承擔;不一致的,復檢費用由原檢測機構承擔。
第四十條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會同農業農村、網信、廣播電視行政管理等部門明確網絡食品銷售新業態治理要求,按照職責加強網絡銷售食品安全問題信息監測通報和協查處置。發現可能誤導消費者和社會輿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應當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專業機構、相關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等進行核實、分析,并及時公布核查結果。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散布虛假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網信部門對各部門通報的網絡銷售食品安全方面的不實虛假信息配合做好相應處置工作。
第四十二條
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等消費者組織應當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加強社會監督。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
第四十四條
第四十五條
第四十六條
第七章 附 則
第四十七條
(一)食用農產品,是指來源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供人食用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供人食用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不包括法律法規禁止食用的野生動植物產品及其制品。
(二)一品一碼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是指在生產、加工、銷售以及餐飲服務等環節實施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其中,一品一碼是指按照追溯編碼規則對同一品種批次的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賦予唯一的識別追溯碼。
(三)中型及以上超市,是指營業面積在兩千平方米及以上的超市。
(四)中型及以上餐飲服務單位,是指加工經營場所使用面積在一百五十平方米以上(不含一百五十平方米)或者就餐座位數在七十五座以上(不含七十五座)的餐飲服務單位。
第四十八條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