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乙肝疫苗:注射右上臂三角肌
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大腿前外側中部肌肉
卡介苗:注射左側上臂皮下
新生兒接種的疫苗有兩種: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乙肝媽媽所生寶寶還要增加一針乙肝免疫球蛋白。細心的媽媽們發現,原來這些疫苗不是都打在胳膊上的,有的打在上臂,有的打在大腿。關于疫苗肌內注射的最佳部位,不僅新生兒父母不了解,而且不少新生兒室的護士也不知道,這實在是不該忽視的“小節”。
我國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規定的乙肝疫苗接種部位是,“新生兒為臀前部外側肌肉內或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中華醫學會2017年制定了《乙型肝炎母嬰阻斷臨床管理流程》,建議新生兒“出生12小時內,在大腿前部外側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IU;同時在另一側大腿前部外側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內注射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0.5ml”。
2017年,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又對新生兒期疫苗接種及相關問題提出了更細致的建議,“乙肝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處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大腿前外側中部肌肉注射”;卡介苗“接種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處皮內注射”。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都是肌內注射,而卡介苗是皮內注射。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藥量較大(1ml或2ml),需要打在較厚的肌肉內。新生兒肌內注射與成人不同,不能打在屁股(臀部肌肉)上,而是要打在大腿前部外側肌肉內。這是因為2歲以下的嬰幼兒和新生兒臀部肌肉不發達(尤其是早產兒和足月小樣兒),不適合注射給藥;而大腿前部外側肌肉較厚,無主要血管神經通過。另外,選擇臀部注射,大多數新生兒需要改變體位,操作十分不方便(尤其是危重兒),而選擇大腿前部外側肌肉容易暴露,注射時無論抱姿或躺姿都能方便操作。乙肝疫苗藥量較小(0.5ml),打在上臂三角肌內即可,也可以打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對側的大腿前部外側肌肉內。
卡介苗一定要接種在皮內,接種部位過深(注射到皮下)則屬于接種失誤,可能導致嚴重的局部反應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制定的《新生兒期疫苗接種及相關問題建議》指出:“乙肝免疫球蛋白與卡介苗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不會降低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并統一了新生兒疫苗的接種部位:卡介苗一般都接種在左側上臂皮下,為了與乙肝疫苗分開部位接種,把乙肝疫苗接種在右側上臂三角肌內,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在大腿前外側中部肌肉內(左右兩側都可以)。這個建議使新生兒疫苗接種更規范、更及時,且不易出錯。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