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嘉祐元年(1054年)
御史吳中復與兄弟吳中純
隱居于靈源山修道,
山上溪澗之水繞村而流,
村莊因此得名。
在靈水前鄉、后鄉,體現了中華民族和閩南地域的歷史文化特色,是不可再生的寶貴的文化資源,主要有閩南“皇宮起”的古式大厝、中西合璧的華僑番仔樓和具有海洋風情的石構民居等三種形式,代表著晉江從明清以來不同時期的建筑風格。
這里有裝修華麗的祖厝宗祠,
還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寺廟宮觀,
有昔日名人的故居,
更有保持中原傳統和閩南特色的古民居,
種類豐富,底蘊深厚。
吳氏家廟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肇基始祖懶翁慕靈源山水之勝,自泉州東門攜幼孫溫明遷徙靈水。時山有虎患,常以傷人,公以一篇哨虎文祭之,虎遂逃散,鄉人敬而尊稱為東門先生。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八世吳從憲中式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內臺參政,衣錦還鄉祭祖。念祖上之恩,改原址茅屋而成家廟。而后大理寺卿左評事吳星岳、太子太傅工部尚書吳淳夫,也先后回鄉祭祖,逐擴建家廟而成規模。該建筑為二落三開間,原為明建筑,1987年重修,占地面積299m2。家廟里石柱對聯以及懸掛匾額彰顯著宗族顯赫歷史,以及,靈水吳氏“經世濟民”儒仕文化源遠流長。
話桑別墅
此建筑為中式古大厝與西式別墅并立,風格迥異,但又相互輝映,彰顯中西文化融合與互襯。建于民國25年(1936年),大厝身為二落三開間結構,占地202㎡,東護靈為話桑別墅,二層,占地面積158㎡,鋼筋混凝結構。建筑圖紙在南洋設計,水泥、鋼筋、瓷磚均從海外販運回來。厝主吳垂奎,夫人伍紅奏,其子吳源森及夫人柯麗雪在香港開參行,一家三代熱心家鄉公益教育事業,上世紀50年代曾任靈水中學、靈水小學校董事會董事。
尚書第·九十九間
明太子太傅、工部尚書吳淳夫故居。建筑群規模宏大,房間眾多,可安排整個家族的生活起居,俗稱“九十九間”。尚書第建筑材料很多就地取材,因而墻路獨具地方特色,從現存的斷壁殘垣及尚豎立的石門框磚窗,仍可窺見昔日的恢宏風貌。
埔頂小宗
為清代吳可棟所建,民國時期有所翻修,一落五開間結構,厝前有廣場、戲臺,開闊寬敞。據傳,吳可相、吳可棟兩兄弟因家徒四壁,以米籃葬母,卻幸得良穴,二人后來發跡,可相建埔頂小宗,可棟建華埕小宗。埔頂小宗內奉祀助順將軍及其夫人,神位設在大廳東西廂房,各有香案和神龕神帳。此廟設于小宗內已有百多年歷史。助順將軍,為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家、民族英雄黃道周。
1966番仔樓
該建筑群始建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民國元年(1912年)竣工。為旅居印尼紅頂商人吳河水與兩兄弟所建,是由兩座三落五開間大厝與一座一落四開間結構典當組成的古民居建筑群。舊三落石埕東側有二層埕頭樓,俗稱“梳妝樓”。埕頭樓高兩層,結構工巧,磚柱、欄桿、門窗為中西合璧建筑形式,其風格在當時讓人耳目一新。
鷹球樓
于1947年興建,該樓占地面積586.5㎡,建筑面積796.8㎡,為兩層紅磚建筑。兩層樓房均建有樓道,前廳是西洋樓,后座仍用中式帶天井的格局。樓頂正中原有鷹球雕塑,因此得名。庭院有水井一口,水質清甜,雖旱不涸,仍可用。該樓在全國“三普”中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靈水老街
民國18年至20年(1929-1931年)由旅菲僑胞吳良師先生主持建造,南洋騎樓式建筑。當時建有近36間店面,另有入街隘門與牌坊(后因泉安路建設被拆除)。建筑所用的鋼筋、水泥和瓷磚等材料大部分由國外經上海運來,做工也相當精致。靈水老街曾經是靈水及附近周邊村莊的貿易聚集地,十分繁華,與龍湖中山街、青陽五店市齊名,為老晉江地標之一。獨自漫步老街,或在晨霧繚繞,或在黃昏斜陽,都可以感受那一份滄桑與古雅,讓人鄉愁綿綿……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